学院简介 | |||||||
|
|||||||
1984年12月,农业大学高瞻远瞩将当时农学系的植物生理生化专业、植保系的农业微生物专业、兽医系的动物生理生化专业、农业物理气象系的农业生物物理专业,农学系的植物教研组、细胞生物学教研组、分子遗传学教研组,畜牧系的动物教研组,农业物理气象系的数学、物理两个教研组以及中心实验室整合成立了生物学院,成为我国最早组建成立的生物(生命科学)学院。学院现设植物科学、动物学与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四个系,跨系设有教学中心。 学院拥有三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和一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动物学)。生物学一级学科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生物学科被列入“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重点建设学科。学院拥有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植物抗逆高效全国重点实验室、畜禽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一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土壤微生物重点实验室),一个教育部分子设计育种前沿科学中心,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教育部农业生命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和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专业(强基计划)。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入选国家"双万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名录计划”。2016年获批的“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总投资7.59亿元,目前已完成建安工程,竣工验收同时启动试运行,预计2025年完成国家验收后正式开放运行。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近两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排名中,我院生物学一级学科被评为A。根据2024年9月ESI统计数据,我校有15个学科领域位居世界前1%,我院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等学科领域均位列其中,植物与动物科学首次进入全球前万分之一行列。 学院现有教职工161人,其中正高级职称68人、副高级职称55人,是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与竞争力的教师队伍,承担着教书育人、科研创新与服务社会的使命与重任。学院现有院士2人,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5人,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4人,青年创新人才8人,“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3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3人。 学院具备完整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人才培养体系,拥有生物学、生物与医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招收植物学、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与医药等9个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并设有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本科招收强基计划(生物科学)、理科试验班(生命科学)、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方向学生。学生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奖项及优胜奖,连续五年获得iGEM大赛金牌并在最佳生物制造项目赛道获得第一名。目前在校研究生809人、本科生709人,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为1.1:1。建院以来共培养本科生3915人、研究生3500人,其中博士生近2300人。 学院以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依托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技术支撑平台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近五年以来共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40余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以及省部级奖9项;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80余项;影响因子大于10的SCI论文14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5的SCI论文300余篇。围绕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开展科技转化。新型绿色生化农药-维大力获中、美、俄等9国发明专利授权,可显著提高水稻、小麦等作物抗倒伏、抗病、抗旱性,示范推广面积超500万亩。非豆科固氮菌及综合运用技术商业转让超400万,合作示范小麦增产8%—12%,广适性大豆复合根瘤菌剂完成商业化施用160余万亩。 学院国际合作不断扩大,学术交流日益密切。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河边分校及伯克利分校、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普渡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丹麦奥胡斯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法国科学院、日本北海道大学等国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或科研单位有着广泛的合作交流。 学院秉承“正德厚生、生生不息”的院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实际行动践行“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建设良好的学术氛围、优良的文化环境,积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和人类生命健康重要领域,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国家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早日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而努力奋斗。 2024年9月更新 |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